Saturday, June 28, 2003

覆蓋記憶

秋末 冬天還沒來...
白芒花在風裡搖擺
他們說:坐流籠可以很快地到達...
你嬌小的身軀剛好可以置於其中

那年 你6歲

大甲溪在你底下竄流著
你馳乘而下
很快地到達山谷
成箱的水密桃與青蘋果等候載運
而你 只須恣意地吐納 空氣裡的淒清
最後的一片葉 還沒落下呵...

烏鴉在谷底盤旋
大甲溪的嗚咽仍然在低廻
鐵皮工寮的一縷炊煙 緩緩上升

十年後 你在白芒花淹蓋的土坡上等著
等待她砍下 果樹身上的藤蔓
「還救得成嗎?」, 你問。

斷裂的記憶片刻紛飛...
最後的一片楓紅 還沒落下

Wednesday, June 25, 2003

再見 小豆芽!

小豆芽 當我第一次見到你們
我彷彿與你們相隔一個世紀

我努力地憶起 我8歲時的模樣
可是 我消融的記憶裡 已沒有你們的影子

只是覺得 我這俗繁塵世的腦袋瓜裡
不及你們 小小的一片青綠

你們最創意瘋狂的自畫像裡
有火紅的頭髮 鮮黃的鞋子
配上鑲滿彩帶星星的裙擺
十足的野獸派呵

我說 你們是最有個性的小畫家

當你們 瘋狂喧鬧
我的心裡緊繃著 一顆炸彈
投向你們
立刻的 猛一沈靜 鴉雀無聲…

沈默 只是一片短暫的黑幕
一會兒 你們又可以繽紛地迎向我

你們是一棵棵小豆芽
急著從土裡探出頭來
呼吸著新鮮空氣
好奇地探知 這彩色的世界

可是 你們可曾知道
彩色的背後 只有單調的三種顏色

你們手裡握著七色花的種子
種在我秋末的草場上
漸漸地 發芽了
最後 長成了一片繽紛的記憶

再見了 我的小豆芽
我的思念 將會及於 那滿山的亮麗

Saturday, June 21, 2003

尋牛

今晨在早餐店的報紙上看到這樣一則廣告:

尋牛
遺失種公母牛各乙頭
特徵 1公 剛換完毛如老鼠色腳短約一寸
2母 黃色毛腳約一尺
如蒙各位幫忙尋獲者 奬金10萬元

我想起我的一位學生 常常喜歡下課站在我身旁
不斷地叨絮著家裡的瑣事
前一陣子 她每天都來報告 家裡剛養的那頭小山豬的狀況

她常常問我 可不可以把山豬帶來給同學看

我對她說 山豬太重 妳也許抱不動
或許妳可以把牠的樣子拍下來 帶給我們看呀!
我時常就這様跟她一搭一唱 一來一往....

有一天 她失望的跑來告訴我
家裡的山豬被偷走了 連籠子...也沒放過

我對她的話表示遺憾
並安慰她 不養山豬可以養別的 像是兔子之類的

過幾天 她又來告訴我 裝山豬的籠子在路旁找到了 可是裡面的豬不見了....

篆養牲口 遺失牲口 尋找牲口
這些事 好像應該發生在四、五十年代的農村社會吧!

如果社會的經濟已困頓到 必須竊取牲口
那麼 到底是竊賊的錯 還是這個社會的錯

Tuesday, June 17, 2003

藝術雜想

相較於孟克的吶喊,馬格麗特和達利的畫給了我一種在虛幻中飄浮的感覺。而孟克的吶喊在此時顯得更為寫實,這種寫實表現了社會底層的痛苦與慾望,但卻被這個世界所輕忽與遺忘,因此慾望顯得被壓抑,所以我才說「你在你自己的無聲之中被埋覆」。
也因此我聯想到攝影家Diane Arbus的作品,因為她所攝對象也都來自於社會底層,Arbus一次開攝影展時,令看展的人在展場出口處嘔吐,作品並因此招致強烈批判。
「吶喊」對我而言是無法找到情緒的出口的,只有重重的被壓抑壓抑壓抑著以致於竭力的吶喊到扭曲了臉龐,還是被外面的吵雜與紛亂所湮沒。那幅Chirico的「街的神祕與憂鬱」最令我有感覺的部份是街影的表現,長路盡頭出露的半個人影不知道會走向何方?這個影子的去留仍然是個未知,因此也捉摸不定。

用我自己的感覺歸納,超現實的作品有種飄然與不定,但不是每幅畫都如此,米羅的就例外。
奇妙的是,我在素人畫家盧梭的幾幅畫裡也看到那種靜謐飄然的感覺。這種感覺就像是我在充滿微風的太陽底下,看著一具屍體被火化而消失的不定氣味:你不知道是否有靈魂,而靈魂又往何處去。

藝術家的作品當然不是每一件都令我有感覺,就像我站在羅丹的巴爾札克像前,卻嗅不到什麼特殊的氣味一般。
藝術家走向偏執;而科學家則愈加客觀…。我年輕時讀到的一篇散文對讀者提問:「你想做米開朗基羅,或者是科學家?」。意味著這是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恐怕在這裡要產生衝突了。藝術家一旦安逸了,就會失去創作的動力,且痛苦也就不再了…。

你要的是一種平凡的安逸,還是不平凡的衝突?

Monday, June 16, 2003

關於數羊

我必須告你 虐待動物


夜已至深 你何必 要牠們陪你淸醒
甚至 排排站好 魚貫跳躍呢?


牠們只是一群綿羊


沒有人告訴過牠們
除了呵暖的羊毛
還必須飾演 白雲飄流


直至 你眼前一片模糊

Saturday, June 7, 2003

情緒涵養心得報告二

母原病
這是我許多年前聽到的一個名詞,其實在說每個小孩都會愈來愈像自己的母親。我因此觀察了許多的小孩與母親(當然也包括我自己曾教過的學生)。發現一個丟三落四的學生的母親八九不離十會是個糊塗鬼;精明能幹的媽媽常會生出很會理財的孩子….心理學老師對我說,在心裡學上有兩種狀況,便是精明能幹的媽媽會有一個畏首畏尾的小孩。但我的結論是那個畏首畏尾的小孩愈長大會愈像他(她)媽媽!我的意思是身教的確是十分重要。父母十常會看到自己的大兒子駡小兒子的樣子就像自己駡人的樣子,從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壞榜樣。

情緒涵養書裡時常強調理性思考法,但我覺得同感(別人的情緖)有時會比理性思考來得好,記得國中課本裡有一篇「得理不饒人」的文章,有的人仗著自己的理,更是振振有詞,堅持到底。但若我們能設法體會別人的感覺會更好,在此要注意的是,設法體會別人的感覺畢竟還是自己的感覺,有時我們甚至會設想錯誤,正如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裡的托馬斯想像離去瑞士的特麗沙回到布拉格空蕩蕩的公寓,看到滿佈灰的房子那種失落的心情一樣。因此,我想同感別人的情緖也需要一些智慧與溫情。

父母對孩子,老師對學生也是一樣。

教師的情緖涵養
我深深地感受到許多小學教師會用有色眼光去品評學生,並貼上標籤。孩子一但感受到被放棄就會自暴自棄。這些問題,包含了對老師與學生的情緒教育並不只是個人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資源與環境教育要一體改善的。我們可以做一點小小的努力,及於自己和自己的學生,改變社會環境卻才是治本的法則。


內 外 與相連的壓力
書裡提到三種壓力的定義,當然三者都對我們有所影響。只是處裡的層面倒可以循序漸進,許多對事情逃避的人是在袪除外部壓力,這種方式用多了使人袪弱。較好的方法當然是處理自己抗壓的能耐,也就是處理內部壓力源,雖然這部份是可以訓練的,但仍然覺得天生的影響還是最大。我個人並不主張在這裡每個人都要去勉強自己,訓練自己成為抗高壓的人,反而是了解自己,安排自己過適合的生活型態比較重要。也許這個世界就是有人適合出勞力;有人適合出腦力;有人應當公務員;有人去冒險,不是嗎?

我覺得身體與心裡壓力的調適是可以相互調適的,壓力大很可能使身體不適,但積極的運動也可以放鬆心情。


及早規劃
我覺得要做時間的主人,第一件事就是及早規劃,才能把緩急輕重分辨清楚。但我們不是不知道,而是壞習慣使然,每次都要拖到最後才做。不過還好,我也只有偶爾當當時間的奴隸。
我很贊同書中一直強調不要多花腦力去記錄許多瑣事,而要充份利諸如行事歷或PDA那類的工具。因為這是一個可以讓人享受懶散的好方法,不用讓自己的精神那麼負累。


定時事情
把要做的事分成四類,其中一項是定時事情,我覺得人還是要把大部份的事盡可能地規劃為定時事情,理由還是如上,就是可輕鬆從事,不太好費精力。把要做的事情定時以後,身體也會跟著調適,讀書時間到了,心就可以馬上靜下來,不用花許多時間轉換心情。關於這點,做的最好的人首推康德。不過他一生不出他居住的小城,可能有點乏味。


按照精神狀態安排不同事情
這點我覺得大多數人都不由得自己了,因為我們大部份的人都是受顧者,像機器一般地做著別人要求的事情。有時真的很難在這點上自主地安排自己的時間。當然,還是即早安排才能有餘裕如此。


留給自己餘裕時間
我不喜歡台灣人為了賺錢,擺攤販到半夜二、三點。他們總說,沒辦法,為了賺錢。當然,我也知道這是整個社會風氣使然。許多外國人週末絕不工作,而教會也教導我們要謹守安息日,而在星期一~五認真的工作,我很喜歡這教導。雖然因應不同的行業別,每人休息的時間不同,但一定得要有。

至於餘裕的另個定義是要把空閒所須時間做保守的估計,最好完成時間能少於自己所給的時間,然後有偷得浮生半日閒的一點喜悅。從此建立達到完成進度的成就感。


事忙心不忙
這個對我來說真是不太容易做到的事,當然,社會歷練與年歲的增長都有所幫助。但我的體會是要隨時保有一顆清楚的頭腦,因為身體健康至為重要。規律的作息、均衡的飲食與適度的運動本來就有助於抗壓與正常的新陳代謝,身體好了,頭腦才會清楚。才能有效地處理事情,如此才會事忙心不忙。但我觀察到健忘與丟三落四的人除了習慣的養成或許不好外,父母在童年時沒有照顧好也是很大的因素。醫學上有一段童年成長發育的時期,若沒有給予充份的營養及良好的作息養成會導子孩子成年以後身體不好,有些人就容易健忘。許多人常常會有想不起來的狀況,中醫是可調理的,但藥無好藥,食藥都會讓肝有些負擔。


結語
書裡給了許多情緖涵養的好方法,我們都可以試著去學習。我常常覺得做父母的影響孩子的性格十分地大,這或是一種責任。希臘哲人有一句話「性格即命運」,我十分認同。一個人的情緖涵養功力或許就可算是他的性格,決定著他的命運耶!

情緒涵養心得報告一


關於各種情緒涵養的方法
做事法、運動法、環境轉移法、暫時擱置法這些方式我們每個人幾乎平常就使用過,這幾種方法都是先轉移注意力,以免身在其中而視野狹隘了!不讓自己掉入事件的情緒裡思考,才可以客觀地面對事情。只是有些人一但離開了問題,就出現逃避的心態,反而不願意回來面對問題。通常轉移的方式適用於一些無法捥回的傷心或生氣的問題,但若是一些需要勇氣才能度過的難關,反而及早面對更能降低挫折感。



深呼吸法及肌肉鬆弛法
我記得我小學五年級代表學校參加全市的跳高比賽,因為平常在學校沒有特別練習其他跳高姿勢,但比賽當天卻在參賽場地上見到別的小學的參賽者用腹滾式及背滾式跳高,我因此更加緊張。突然之間參賽教練在我的膀子上抓了幾下,說是要讓緊繃的肌肉鬆弛。那時,我的確感受到心情比較放鬆,當然,不緊張的話,心情也會比較平靜。



理性思考法與表達法
我覺得這兩者放在一起來做比較好。倘若有表達卻沒有理性思考,那麼就會像許多人一樣一但爭執起來就一發不可收拾了!然後把以前的舊帳或幾百年前對方早已遺忘的陳年老事都翻了出來,因此,表達法若在理性的前題下來做,是可以達到良好的溝通效果的,甚至表達完之後還能增進彼此的了解與感情呢!



關於負面或過度情緒
通常擁有過度或負面情緒的人都多多少少有一點神經質,這種人十分會想,而且專想壞的,然後習於鑽牛角尖。這樣的人總會讓心情糾結在一起,若是能夠放寬心胸當可以解決許多問題,但固執的人通常很難改變想法,而有時固執才能成為一個人迄而不捨的動力。固執沒什麼不好,不要太悲觀便好。

有一種追求完美的人,變成凡是都不敢去做,小心翼翼。舉個例子,許多不婚的人就是如此,因為不能接受婚姻裡的黑暗面,因此遲遲不能踏入婚姻。這令我想起鹿橋先生所著「人子」一書裡頭有一個三色花的故事,內容大約是說山谷裡有許多的花,在天亮以前可以開出一種顏色的花,而在眾花之中有一朶擁有特別恩賜的花,可以選擇三種顏色。整夜裡,這朶花不斷猶豫著要選擇何種顏色才能讓自己看起來更完美?於是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當天露曙光,所有的花都開出一種顏色來,大地百花齊放,十分美麗,而那朶三色花卻沒有開就已經枯萎了!這個故事讓我印象深刻,且十常想起。但願我們都能接受人生的不完美,而勇於選擇與實行。



先入為主
這是一種選擇性注意的結果。我覺得人要跳出這種預設立場的框架很難,就像何瑪一樣,認定了父親特別會管他而勝過妹妹的事實,心裡就老往這條死胡同去鑽。我曾看過一本書名為「人生的光明面」,我印象很深的一段是作者談到大部份人失眠的情形都是先認定自己必定會失眠。作者看過一個每天飽眠的好睡之人,在就寢前總會說到「我今晚要睡個好覺囉!」果不其然,他睡得很好。正如書名,倘一個人總是看待黑暗面,便很容易讓自己進入不好的生活狀態—如其所想。因此,宗教的力量也是一様,因為相信可以產生效果,這也不難從理性思考裡看出。許多宗教迷便會不斷找尋證據證明他所相信的,而忽略了反面證據。把人與事分開看待或許是一個辦法,這是我們常說的對事不對人,但這只能盡量地做,要全然分開並不容易。最好的方式還是等待當下激昂的情緒消融了以後,再客觀地去思考。



關於表達法
這裡要注意的是表達自己,同時也顧及到別人。許多人自我地表達情緒,卻忘了別人內心的感受。如果表達法涉及到別人的時候,最好就是讓它成為溝通與問題解法。事實上,能深深相信且會力行這些情緖表達法的人大概都不會有很大的問題,鑽入死胡同的人反而是不太能應用這些方法的人。

書寫情緒札記的方式並不適用於每個人,因為有些人會因此而擴大當時的情緖。這種人沈醉迷戀於諸如失戀的痛苦,把自己想像成悲劇英雄,最後走上絕路…那本「蒙馬特遺書」的作者邱妙津便是如此,她不斷地寫著書信,重複著自己的痛苦(在某種狀況下,對她是種享受),最後在國外自殺。然後,痛苦失戀的同性戀者,或許又會找到這本書,尋找同感…許多藝術家就有這種特質,有的人可以將表達法當作宣洩,有的人更會鑽入死胡同。所以這些方法裡不能少的部份便是「適度理性」。

為什麼強調是「適度」理性,因為過於理性的人會失去溫情,令人覺得冷血的感覺。記得以前學歷史的時候,教授說到評論歷史人物要帶有對於歷當時的溫情與敬意。意謂著要用當時人物所處的背景去看待,但如果我們用了別人的角度去看事情就不會是百分之百的理性,因為我們融入了別人的情感裡。墨子主張兼愛,孟子卻批之為無父的理由便是如此。所以儒家說愛是有等差的,這是帶有私情的人性的愛,不是神的完美的愛。
總之,對於人來說,只是力求中庸,而不是完美。
許多宗教不過是殊途同歸罷了!他們靜心法都十分相同。



不同意識的流轉
首先我想說的是,或許人的意識不只在於書本上的四種。但不管如何,能身為人,並且在經歷這些意識狀態,實在是一種十分幸福的事。倘若意識階層有等級之分,那麼低位的情緒才能顯出高位的可貴,我們也才能有追求的期望。當然,我並不想去說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人生的經驗應都可貴的,不是嗎?

超意識是種十分舒服的感覺,但我覺得那或許就是心中的一條細流,不斷地流進一種喜悅的滿足感。但我懷疑這種感覺是否淺於所謂的狂喜的高峰經驗?如果我們了解到基督裡被聖靈充滿的感覺,應該會覺得這與狂喜的感覺不同。因為那是一種平安、喜悅、滿足,而且在那種狀態下的人並不會有強烈的表達(現)慾,在那時會成為一個安靜的人,重要的是無所懼。因此,一個人在緊張或充滿焦慮的時候是很難進入的這種狀態的。我曾經在山邊的堤防上騎腳踏車時有過這種喜悅的感覺,也在探望長期照護中心重障朋友的時候感受過,無疑地,放寬心才容易有這種感覺,所以我想放鬆(心)是進入超意識的重要方式(而放寬心的人也才能給予別人)。
狂喜與淺的超意識的區別,我或許要再認真去體驗與區別了!



全然覺知與接受
許多重症患者最後視自己的病痛為好友,這是一種全然的接受。我有個全身攤瘓的重障朋友,他說最痛苦的事是他們不能接受自己要永遠躺在床上,靠別人餵食。不能接受自己犯錯的完美主義或強迫性性格的人也是如此,他們不能接受自己不完美的那部份。可是當好與不好都沒有界限的時候,就成了非二分性覺知了。在這裡,我們學會先從客體角度來看自己,進而到主客不分,那時我不在是我,像是一個非我的人而已。我覺得非二分性覺知與佛家的道理十分相近。
我喜歡佛家常說的頓悟,很多時候,我們刻意學卻不得,但很可能突然就領悟了!


超意識與世俗樂
看到有人問到生活上可享受的事很多,為什麼要費力去學習進入超意識狀態?這讓我想到牧師常說「聖靈充滿時便得自由」這句話。因為被聖靈充滿的人便不再受諸如煙、酒、性愛等肉體慾望所捆綁,在靈裡得自由。我想這與書中的回答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