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ne 7, 2003

情緒涵養心得報告一


關於各種情緒涵養的方法
做事法、運動法、環境轉移法、暫時擱置法這些方式我們每個人幾乎平常就使用過,這幾種方法都是先轉移注意力,以免身在其中而視野狹隘了!不讓自己掉入事件的情緒裡思考,才可以客觀地面對事情。只是有些人一但離開了問題,就出現逃避的心態,反而不願意回來面對問題。通常轉移的方式適用於一些無法捥回的傷心或生氣的問題,但若是一些需要勇氣才能度過的難關,反而及早面對更能降低挫折感。



深呼吸法及肌肉鬆弛法
我記得我小學五年級代表學校參加全市的跳高比賽,因為平常在學校沒有特別練習其他跳高姿勢,但比賽當天卻在參賽場地上見到別的小學的參賽者用腹滾式及背滾式跳高,我因此更加緊張。突然之間參賽教練在我的膀子上抓了幾下,說是要讓緊繃的肌肉鬆弛。那時,我的確感受到心情比較放鬆,當然,不緊張的話,心情也會比較平靜。



理性思考法與表達法
我覺得這兩者放在一起來做比較好。倘若有表達卻沒有理性思考,那麼就會像許多人一樣一但爭執起來就一發不可收拾了!然後把以前的舊帳或幾百年前對方早已遺忘的陳年老事都翻了出來,因此,表達法若在理性的前題下來做,是可以達到良好的溝通效果的,甚至表達完之後還能增進彼此的了解與感情呢!



關於負面或過度情緒
通常擁有過度或負面情緒的人都多多少少有一點神經質,這種人十分會想,而且專想壞的,然後習於鑽牛角尖。這樣的人總會讓心情糾結在一起,若是能夠放寬心胸當可以解決許多問題,但固執的人通常很難改變想法,而有時固執才能成為一個人迄而不捨的動力。固執沒什麼不好,不要太悲觀便好。

有一種追求完美的人,變成凡是都不敢去做,小心翼翼。舉個例子,許多不婚的人就是如此,因為不能接受婚姻裡的黑暗面,因此遲遲不能踏入婚姻。這令我想起鹿橋先生所著「人子」一書裡頭有一個三色花的故事,內容大約是說山谷裡有許多的花,在天亮以前可以開出一種顏色的花,而在眾花之中有一朶擁有特別恩賜的花,可以選擇三種顏色。整夜裡,這朶花不斷猶豫著要選擇何種顏色才能讓自己看起來更完美?於是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當天露曙光,所有的花都開出一種顏色來,大地百花齊放,十分美麗,而那朶三色花卻沒有開就已經枯萎了!這個故事讓我印象深刻,且十常想起。但願我們都能接受人生的不完美,而勇於選擇與實行。



先入為主
這是一種選擇性注意的結果。我覺得人要跳出這種預設立場的框架很難,就像何瑪一樣,認定了父親特別會管他而勝過妹妹的事實,心裡就老往這條死胡同去鑽。我曾看過一本書名為「人生的光明面」,我印象很深的一段是作者談到大部份人失眠的情形都是先認定自己必定會失眠。作者看過一個每天飽眠的好睡之人,在就寢前總會說到「我今晚要睡個好覺囉!」果不其然,他睡得很好。正如書名,倘一個人總是看待黑暗面,便很容易讓自己進入不好的生活狀態—如其所想。因此,宗教的力量也是一様,因為相信可以產生效果,這也不難從理性思考裡看出。許多宗教迷便會不斷找尋證據證明他所相信的,而忽略了反面證據。把人與事分開看待或許是一個辦法,這是我們常說的對事不對人,但這只能盡量地做,要全然分開並不容易。最好的方式還是等待當下激昂的情緒消融了以後,再客觀地去思考。



關於表達法
這裡要注意的是表達自己,同時也顧及到別人。許多人自我地表達情緒,卻忘了別人內心的感受。如果表達法涉及到別人的時候,最好就是讓它成為溝通與問題解法。事實上,能深深相信且會力行這些情緖表達法的人大概都不會有很大的問題,鑽入死胡同的人反而是不太能應用這些方法的人。

書寫情緒札記的方式並不適用於每個人,因為有些人會因此而擴大當時的情緖。這種人沈醉迷戀於諸如失戀的痛苦,把自己想像成悲劇英雄,最後走上絕路…那本「蒙馬特遺書」的作者邱妙津便是如此,她不斷地寫著書信,重複著自己的痛苦(在某種狀況下,對她是種享受),最後在國外自殺。然後,痛苦失戀的同性戀者,或許又會找到這本書,尋找同感…許多藝術家就有這種特質,有的人可以將表達法當作宣洩,有的人更會鑽入死胡同。所以這些方法裡不能少的部份便是「適度理性」。

為什麼強調是「適度」理性,因為過於理性的人會失去溫情,令人覺得冷血的感覺。記得以前學歷史的時候,教授說到評論歷史人物要帶有對於歷當時的溫情與敬意。意謂著要用當時人物所處的背景去看待,但如果我們用了別人的角度去看事情就不會是百分之百的理性,因為我們融入了別人的情感裡。墨子主張兼愛,孟子卻批之為無父的理由便是如此。所以儒家說愛是有等差的,這是帶有私情的人性的愛,不是神的完美的愛。
總之,對於人來說,只是力求中庸,而不是完美。
許多宗教不過是殊途同歸罷了!他們靜心法都十分相同。



不同意識的流轉
首先我想說的是,或許人的意識不只在於書本上的四種。但不管如何,能身為人,並且在經歷這些意識狀態,實在是一種十分幸福的事。倘若意識階層有等級之分,那麼低位的情緒才能顯出高位的可貴,我們也才能有追求的期望。當然,我並不想去說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人生的經驗應都可貴的,不是嗎?

超意識是種十分舒服的感覺,但我覺得那或許就是心中的一條細流,不斷地流進一種喜悅的滿足感。但我懷疑這種感覺是否淺於所謂的狂喜的高峰經驗?如果我們了解到基督裡被聖靈充滿的感覺,應該會覺得這與狂喜的感覺不同。因為那是一種平安、喜悅、滿足,而且在那種狀態下的人並不會有強烈的表達(現)慾,在那時會成為一個安靜的人,重要的是無所懼。因此,一個人在緊張或充滿焦慮的時候是很難進入的這種狀態的。我曾經在山邊的堤防上騎腳踏車時有過這種喜悅的感覺,也在探望長期照護中心重障朋友的時候感受過,無疑地,放寬心才容易有這種感覺,所以我想放鬆(心)是進入超意識的重要方式(而放寬心的人也才能給予別人)。
狂喜與淺的超意識的區別,我或許要再認真去體驗與區別了!



全然覺知與接受
許多重症患者最後視自己的病痛為好友,這是一種全然的接受。我有個全身攤瘓的重障朋友,他說最痛苦的事是他們不能接受自己要永遠躺在床上,靠別人餵食。不能接受自己犯錯的完美主義或強迫性性格的人也是如此,他們不能接受自己不完美的那部份。可是當好與不好都沒有界限的時候,就成了非二分性覺知了。在這裡,我們學會先從客體角度來看自己,進而到主客不分,那時我不在是我,像是一個非我的人而已。我覺得非二分性覺知與佛家的道理十分相近。
我喜歡佛家常說的頓悟,很多時候,我們刻意學卻不得,但很可能突然就領悟了!


超意識與世俗樂
看到有人問到生活上可享受的事很多,為什麼要費力去學習進入超意識狀態?這讓我想到牧師常說「聖靈充滿時便得自由」這句話。因為被聖靈充滿的人便不再受諸如煙、酒、性愛等肉體慾望所捆綁,在靈裡得自由。我想這與書中的回答是一樣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